肥胖影響健康 外食族掌握七原則 遠離飲食地雷

鄭宛青營養師
台灣肥胖人口一路攀升,依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男性為53.4%,女性為38.3%),也就是說,男性平均每2人有1人有過重或肥胖的問題, 台灣女性每3人也有1人;這與台灣飲食非常便利相關,住家附近路邊攤、小吃店、便利超商林立,走沒幾步都有吃的,而且24小時都能買來吃。再加上現在工作時間長,多數人都是屬於外食族,業者為了搶商機,於是提供重調味,高油、高糖的食品來吸引拉攏客人,比起健康體重者,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
對外食族來說,無法改變生活,自己動手做三餐時,先學會讓外食吃得均衡、健康是時時刻刻都要提醒自己的, 才能進而達到遠離慢性病目標。以下七原則提供外食族作飲食的原則參考
- 多吃「原態」食物 少吃精緻加工食品,
食物經過加工所添加的膨鬆劑、乳化劑、甘味劑、色素、合成香料等人工添加物, 經過加熱烹調,除了可能會把食物的營養破壞,吃了之後還可能囤積在體內變成毒素廢物,影響健康。而長期吃人工食品的結果,也會讓味蕾慢慢退化,導致口味變重,身體負擔越大。例如:屬於根莖類中的馬鈴薯,若將它製成薯條時,則多了油脂,也增加反式脂肪攝取。
- 飲食多元化 均衡營養
盡量減少選擇複合性餐食,因為其提供的營養素較為單一而無法完整,例如炒飯、鍋貼、義大利麵等。相反地,應該多選擇有主食、配菜、主菜的飲食方式,並建議採3:2:1的比例攝取,這樣才能均衡獲得各種營養素。
- 每餐主食多選擇全穀根莖類 少選白色食物
白色食物大多精製過處理,例如:白米、白吐司等,雖然白色食物可能感覺較美味可口,但其營養價值卻大幅減少;若能選擇全穀類,像是每天攝取一碗全穀米食,其一天B群來源也足夠了。
- 蛋白質不過量 隨餐調整
外食族最容易出現蛋白質(蛋、豆、魚、肉)攝取過多的問題,往往便當一打開,那塊肉已佔據2/3面積,更何況還有滷蛋、豆干等配菜,所以建議可以和同事分食,或選擇菜飯便當,當然也可選擇下一餐多吃青菜,減少蛋白質來達成一日均衡所需。
- 少油、少鹽更健康
外食可以從烹調方式來決定油脂攝取量,減少油煎、炸、糖醋、三杯料理,改以蒸、煮、涼拌、滷等作取代:避免額外添加調味料,例如:醬油膏、番茄醬、沙茶醬,可選用蔥、薑、蒜來增加食物風味。
- 以水果取代零食點心
現在大多數人都回家晚飯後才吃水果,殊不知晚餐後再加上水果,容易使血糖拉高,且加上晚間代謝比較慢,則容易囤積為脂肪儲存;建議可利用下午時刻來取代點心攝取,因為午、晚餐相隔時間長,工作中頭腦運作思考,容易產生飢餓感,此時會去尋找高油、高糖份來覓食,倘若適時補充水果,不但可以提供糖份給大腦,還可以補充維生素給消化及免疫系統。
- 白開水取代飲料
走在馬路上,手搖杯、咖啡店、便利超商到處林立,只要口渴,或吃個中餐回來,隨手可得一杯含糖飲料,殊不知一杯全糖飲料熱量近逼600大卡,每天一杯下來,一個月體重將上升2公斤!建議可養成隨身攜帶水壺、杯子的習慣,口渴時就多喝水,不但能降低血液濃稠度,也可促進循環,加速血脂、尿酸等代謝。
綜合以上原則,提醒外食族朋友,飲食少精緻、少複雜、多元化、多喝水,定時定量,我們也可是健康均衡的「老外」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