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免疫力 心理師教你三部曲 輕鬆轉化壓力

何怡萱臨床心理師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之外,民眾聚焦在「免疫」相關議題也跟著上升。根據Google關鍵字統計,「免疫力」一詞在今年3月的搜尋次數,就比去年同期增加5倍之多。但你知道嗎? 免疫力其實也跟「壓力」息息相關喔!
長期處於壓力 身體容易生病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壓力大時總覺得快要生病,而壓力過去後,不適症狀才陸續爆發。這是因為壓力之初,身體分泌大量的「壓力賀爾蒙」(皮質醇),提供更多能量以應付緊急情況,但同時為了聚焦資源,也暫時抑制免疫能力。這時還未嚴重生病,因為身體分泌了另一種可以提升免疫力的激素-促腎上腺皮質素(ACTH)來共同調節,不過這種激素來得快也去得快,所以當壓力過後,只剩抑制免疫力的「壓力賀爾蒙」還不及停止分泌,此時身體便容易生病。
想當然爾,若是長期壓力狀態,「壓力賀爾蒙」持續作用下,容易生病就變成常態。當壓力賀爾蒙最終也分泌到耗竭,就會出現「力不從心」的感覺:好像想做點什麼,身體卻易感疲乏、腦袋也無法專注,經常性頭痛、心煩焦躁、憂鬱倦怠、記憶力下降,此時已是「慢性疲勞」的症狀了。
認識壓力 找出三部曲紓解壓力
其實「壓力」原先的作用是讓人更能應對高難度的挑戰,提升表現、激發潛能。我們該如何發揮壓力的正向功能,而不影響健康與免疫力呢? 以下提供的壓力因應的三部曲:分辨、察覺與紓壓。
一部曲 減壓:分辨「現在」是否需要感到壓力?
當你開始擔心焦慮,但事情根本還未輪到你能著手,試著想想,現在開始擔心是不是有點太早了? 面對壓力,首先分辨-「這個壓力是不是真讓你處於威脅之中」。
回顧過往經驗,是否常常事情的最後走向、他人反應根本不是我們原先所想的? 尚且不管事實如何, 只要開始「擔心」的思考迴圈,便吃不下、睡不好了。由此可知,光大腦用「想」的壓力,身體就必須承受「真實」的壓力反應,時時承擔「現在的壓力」加上「預想的壓力」,當然難以負荷。
二部曲 轉壓:察覺壓力對你的意義
有些時候,理性判斷不見得能說服自己降低擔憂。許多焦慮困擾的個案其實知道自己的擔心不一定成真,但即使告訴自己不要緊張、不要擔心,仍會無法控制的想。
這時與其試圖抑制擔憂無效,不如換個方向思考-這些擔心正反映出你最在意的事或價值觀,那些是什麼? 過往是否有類似經驗,導致你超乎程度的在意? 當事情並非可以掌控,你其實比想像中還能接受其他結果? 這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覺察,當你愈了解自己為何不安,就愈能與之共處,安然度過真實的壓力情境。
三部曲 紓壓:讓心靈好好休息
近年來有非常多的研究支持,每天10分鐘「正念冥想」可以讓心靈紓壓。人類的大腦總有訊息不停在流動著,壓力大時訊息愈多愈雜,就像電腦開太多程式,不但耗電,也容易當機。這時我們可以練習固定一段時間減低腦中的雜訊,宛如電腦重新開機,心靈沉澱後不只加快效能,對情緒也有正面的幫助。
想保持良好的免疫力,除了健康飲食與作息,記得妥善因應壓力、適當紓壓,更能讓身體節省多餘的對抗與耗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