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页

重视心血管健康 预防心肌梗塞年轻化 定期检查追踪 降低风险

2020/04/22

 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根据美国疾管署2020年4月公布的信息显示,被攻击最严重的族群之一,就是心血管疾病与高血压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年纪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高龄长者发生的机率升高。然而近几年来心血管疾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例如心肌梗塞,过去40岁以下的患者并不多见,但近来气候忽冷忽热,30多岁的心肌梗塞患者来求诊者愈来愈常见, 可能与肥胖、作息不正常、过劳、熬夜、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达10%,近二十年来在国人十大死因中持续位居前三名,加上与之关系密切的脑血管疾病、有很高比率会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等,总死亡率高达25%。依据卫福部统计,心血管疾病近10年的死亡人数成长率,高出癌症死亡人数成长率约3.5倍,其中卅五岁到五十四岁的急诊就诊人口中,心肌梗塞发生率平均增加近八成,因此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实在不亚于名列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

什么是冠状动脉疾病    

心脏所需的氧气及养分都是由冠状动脉输送,冠状动脉等相当于心脏的动力来源。当冠状动脉内因胆固醇的堆积,造成斑块产生,导致动脉硬化、血管内径变狭小,供应心脏的血流量减少,心脏供氧量与需氧量无法达到平衡便造成心肌缺血,进而对心脏造成伤害。当冠状动脉内只有部份阻塞时,心脏的供血量部份减少时,称为「狭心症」;若是完全阻塞,造成供应心脏的血流阻断,心肌得不到血液及氧气的供应便会发生组织坏死,就可能为「心肌梗塞」。

此时可能于胸骨下、胸骨后或心前区产生短暂阵发性之疼痛,感到像「胀气疼痛」、「心烧灼感」、「很重的东西压在胸口上」或「类似针扎的严重胸痛感」;疼痛位置有时会扩散到下巴、颈、肩、二侧的手臂、上臂、背部或颈部。

多元心血管诊察 找出心血管病因

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检查工具,可能会安排较不侵袭性的运动心电图、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核子医学心肌灌注检查等来找出心血管是否阻塞或是否发生心肌梗塞等问题;当临床上高度怀疑时,可作心导管检查,看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有需要时也可同时治疗。

心血管还有很多可能发生的问题,为了让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有更多选择探究问题,比较常见的还有以下几种检查:

  • 心脏超音波:

将超音波探头放在胸前移动,来进行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评估,了解心脏大小、收缩情形、血流方向及流速等,可侦测心脏瓣膜活动及是否有缺损等异常。

  • 静态心电图或医疗级胸配检测仪:

利用微电极技术纪录心肌细胞内外的电位差,来了解心脏是否正常运作;当心律的异常变化难以在短期侦测,无线装置的胸配式医学诊断工具应运而生,透过胸前USB大小的防水侦测装置,该项检查通过美国FDA认证,可不间断评估连续一周的心电图、睡眠、生理活动数据,对于心律不整的病患,使用上更友善,是另一个选择参考,然而适应症因人而异,建议可与健康管理师或专科医师进一步咨询与讨论。

  • 颈动脉超音波:

利用超音波来测定颈动脉血管的管径及血流变化,评估颈动脉是否有硬化斑块、狭窄或阻塞等现象。

  •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检查:

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显示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所在的位置及程度,帮助受检者及医师做出正确之处置。

  • 心电心音记录器检查

以监测心电、心音、心缩功能,记录心脏舒张及收缩期的参数,辅助医师诊断心脏衰竭的高风险者,侦测仪器并兼具实时纪录与无线上传追踪功能,亦可辅助患者居家长时间配戴侦测,以降低风险。

三高、糖尿病等高危险群 定期检测评估

常见造成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包括老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家族病史及缺乏运动等。 如果您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险群,务必要定期检查评估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若检查结果已怀疑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立刻到心脏内科门诊,做进一步的相关检查。

吴鸿诚 医师

相关最新消息